一品楼江苏,一品楼江苏南京,苏州品茶海选工作室

首页 详情
省内新闻

增产有方 增收可期——“辽北粮仓”秋收见闻

内容来源:辽宁日报 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29日 浏览次数:185次

核心提示

10月的铁岭,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味道。行走在辽河两岸的粮食主产区,满眼都是丰收的景象——收割机在农田里穿梭、拖拉机在公路上奔驰、烘干塔在场院里轰鸣……

这片平坦广阔非常适合大规?;祷饕档暮谕恋?,是铁岭市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战场,同时也是我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前沿阵地。

秋收进行中,记者数次深入田间地头、秤站晒场,与合作社理事长、家庭农场主及广大农户面对面交流,问收成,细数增产提质妙招;探行情,细算种粮经济账;说感受,细品稳粮惠农好政策。

今年年景好,昌图县阳宇合作社玉米迎来大丰收。特约记者 桂铁军 摄    

一位种粮大户的增收账

戴着眼镜,说话文质彬彬,如果不是刘铁仁正在清理地头,很难把他和种了400亩水稻的农民联系在一起。

10月14日,在开原市庆云堡镇河西村的一片高标准农田旁,刘铁仁正在为开镰做最后的准备。

“就等着下霜了,天气预报说16号降温,到时候就能收了?!奔钦咛盟贫嵌?,刘铁仁又细说了一下,“现在这稻子的水分大,收回去也没法放。下完霜再等上三四天,那时候收就最好,稻子颗粒饱满,还好储存?!?/p>

为了把握黄金收获期,刘铁仁已经和跨省作业的农机经纪人提前打好了招呼,20日收割机进场?!氨鸬呐┗圩约叶加?,但没买收割机。我家400亩地,有一台收割机也白扯,最少得干8天。万一变天怎么办?你就得尽量快收,两台机器一起收,争取4天就干完?!?/p>

研究了天气,定好了农机,刘铁仁的语气中流露出丰收已定的味道:“你看这4米宽的作业路,你看这新修的水渠,你再看看这闸门,插上后就不用管了,到点回来一关就行,一点水不漏,可好了!建成了高标准农田,现在种地真就是旱涝保收。”

当记者追问今年能收入多少时,刘铁仁开始算账,“现在种地跟工厂生产差不多,账都搁这儿明摆着呢!去了种子、化肥、人工和地租,一亩地就剩三四百块钱。要是自己育苗插秧能节省点,田间管理好还能多收点,再有就是要盯住秋收这几天,别让雨雪把稻子扣地里?!?/p>

同样在围绕这片高标准农田算细账的,还有庆云堡镇党委书记张明。

庆云堡镇是开原市西部的农业重镇,今年年初实施了一个涉及两个行政村的高标准农田创建项目,建设内容包括田地平整、灌溉系统升级、田间道路硬化、土块治理、智慧农业设施配套等多个工程。

这一项目的实施,让1.67万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、稳产高产。虽然直接受益的是像刘铁仁这样的种植户,而作为镇党委,也抓住这个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机会引进了两个种植项目。一个项目是以本地大米深加工企业为龙头,以“农户种+企业收”模式进行利益联结,稳步壮大绿色大米产业;另一个项目是引进食品加工企业,规?;种蚕适秤衩缀臀骼痘?,探索一地两茬的种植模式。

链接

作为产粮大市,铁岭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“压舱石”,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粮食稳产丰产。

要做到稳产丰产,首先要对耕地精心呵护。近年来,铁岭市深入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全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、黑土地保护利用、保护性耕作项目,统筹项目向典型黑土区重点县倾斜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,铁岭市今年还提出要确保建一亩成一亩。

要做到稳产丰产,还要让农民种粮能挣钱。从种粮大户刘铁仁的情况看,耕种上有政府部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公共服务,销售时有多家大米深加工企业兜底,只要精耕细作就能融入现代化大农业,也能有不错的收益。

铁岭县万鑫合作社的稻田里,农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特约记者 杨也迅 摄  

一家合作社的金色海洋

合作社的晾晒场太大了,面积达108亩,已经卸了近5000亩地的玉米。陈立斌站在晾晒场上,身后的玉米犹如金色海洋。

陈立斌是昌图县曲家店镇双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,因会种粮、种粮多而远近闻名。

当记者问今年合作社流转了多少土地时,陈立斌笑着答,“曲家店镇一共15个村,我在12个村里流转了土地,大大小小300多块,一共7000亩?!?/p>

再问今年收成如何,陈立斌还是笑,“今年年头好,没旱着没涝着还没有大风,玉米产量是2014年以来最高的一年。我家比2014年产量还高,平均亩产能达到2000斤?!?/p>

当问到高产的经验时,以种地多胆子大闻名的陈立斌讲了一件“小事”——陈立斌有下地的习惯,像城里人上班一样,每天早上7点多就下地,风雨不误。一年春播后,他下地查看苗情时发现有个别地块缺苗,就扒开土找原因?!霸鄣梅智逶鹑?。把缺苗的地方抠开,找到籽了,就不能怨机器,是籽出了问题。如果抠开之后没有籽,那就是播种机精度不够,没下籽。”陈立斌一埯儿一埯儿地扒,一条垄一条垄地查,再结合耕作记录,最后确定是有一台播种机精度不够造成每亩缺苗近40棵。第二年,合作社就买了一台全新的精量播种机,精度不够的那台被淘汰了。陈立斌算了一笔账:一亩缺苗40棵,1000亩就是4万棵,差不多10亩地的产量就损失了。

56岁的陈立斌在种地上是“老把式”,用他自己的话说,曲家店镇任何一块地,只要说出地方来,他就知道地力行不行?!袄习咽健币舶鲜摈?,秸秆还田、精量播种、水肥一体化、无人机飞防,政府部门号召什么,他都迅速跟进?!拔也皇歉?。这些新技术、新装备正是生产中的实际需求,用好了就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产量。”陈立斌说。

10月17日,记者采访那天,合作社还有2000亩玉米没收完,而陈立斌已经开始为明年春耕做准备了?!跋衷诠⒖际樟噶耍辛嘶技?,粮食价格就稳住了。我现在先不想卖粮的事儿,当务之急是在上冻之前得翻出七八千亩地。深翻能把秸秆全量扣里头,增加土壤的有机质,春旱时还能保墒。这几年我一直在做对比,入冬前深翻的地块,每亩能增产一百七八十斤?!?/p>

链接

在今年全国两会“部长通道”集中采访时,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谈到精量播种技术时说,从“播几斤种子”到“用了几千粒”。

陈立斌就是种子“按粒来算”的农民,种子按粒算,不仅仅是为节省种子,更多的是对精量播种技术的信任。陈立斌说他相信科技,相信科技能提升生产效率和单产水平,因此,在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时不打折扣,在运用大垄双行密植、水肥一体化等种植新技术时不遗余力,在购买精量播种机、无人机等新装备时不惜成本。正是这种科学种田的态度,让双赢合作社持续发展壮大,种植规模从最初的200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7000亩。

在铁岭辽河两岸的稻田里,成熟的稻穗,颗粒饱满沉甸甸。特约记者 桂铁军 摄   

一个家庭农场的花样种植

一台半喂入履带式收割机在稻田里游走,田埂外,解志艳左臂夹着镰刀,右手持手机全神贯注地录着视频,她的丈夫和儿子各驾驶一辆拖拉机等待装车。当收割机发出满仓警报声,解志艳赶紧退后,一辆拖拉机迅速开到田埂边上装车。

这是10月20日,铁岭县双井子镇高家窝棚村的一个秋收画面,主角是缘聚家庭农场的一家三口。

作为家庭农场的负责人,解志艳也是新闻发言人。

“双井子镇在铁岭县是小有名气的‘稻香小镇’,我们这个家庭农场也以水稻种植为主。前期已经收了20亩早熟品种稻花香、10亩蟹田稻和10亩鸭田稻,全程不打农药、施有机肥、人工除草、自然晾晒,我们一边收就一边在网上卖。很多网友从育苗开始就关注这些水稻,知道是好大米,卖得特别好?!痹诜⒉夹畔⑹保庵狙藁沟憧只眉钦呖此易跋浞⒒醯娜饶殖∶?。

“现在收的是中科发5号,一共220亩,已经连收4天了,今天还剩最后50亩。今年高产,亩均能达到1350斤,比去年至少增产150斤?!彼档酱蠓崾?,解志艳禁不住感慨了一下,“现在种地是旱能灌、涝能排,发货也是想快就快、想省能??!”

解志艳说的“旱能灌、涝能排”背后是农业和水利项目的扎实推进。

今年铁岭县重点推进的涝区治理项目、王河防洪应急治理工程,都涉及解志艳家所在的双井子镇。前者通过疏浚沟道、改造泵站、重建桥涵、新建沟道衬砌,仅在铁岭县就投入1.2亿元,对7个乡镇54.42万亩排涝面积进行了治理。后者通过岸堤加高培厚、主河槽清淤、堤防防渗排水处理,将王河铁岭县段防洪标准提升到“10年一遇”。

铁岭县水利局局长高凯夫介绍,为了更好地服务水稻产业发展,铁岭县近几年还对凡河灌区、蔡牛灌区进行了节水配套改造,全面提升了渠系工程体系的蓄、引、输配水安全,进一步恢复和提升了输配水能力。

解志艳所说的是“想快就快、想省能省”,背后则是铁岭市加快农村快递物流体系建设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果。去年12月,铁岭市印发的《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》明确,2025年,铁岭市要基本建成双向畅通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,实现乡乡有网点、村村有服务,确保农产品运得出、消费品进得去。

链接

推动高质量发展,首先要抓住重点,直面薄弱环节。在年初举行的铁岭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,市领导指出的发展短板,就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,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不完善,无法有效做到旱能灌、涝能排。

当时还没开始春耕,很多人还不能体会“旱能灌、涝能排”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。而了解了缘聚家庭农场,就能在她家的花样种植中找到答案。解志艳不仅种了早熟稻花香、蟹田稻、鸭田稻,以直播的方式记录了施有机肥、人工除草、自然晾晒的生产过程,甚至还以示范田的形式“代言”了一款复合肥。因为旱涝保收,因为邮路畅通,她把一方稻田种得活力满满。

收割机满仓,拖拉机迅速开到田埂边装车。特约记者 桂铁军 摄  

一座养牛场的循环产业链

种1300亩玉米,烧30吨白酒,养300头肉牛,有机肥还田作业4000亩。

当31岁的马红燕波澜不惊地把“家底”掏出来时,在场的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些数字。而更让人吃惊的是,她家的种养循环还颠覆了传统养牛的盈利逻辑。

10月17日上午,记者来到昌图县大兴镇卡娄村张艋种养生态专业合作社时,张艋正拉着一车玉米回来。他没有停车,只用手指指门口喊了一句什么,夹杂在拖拉机声中听不清。这时,他的妻子马红燕出来了,把大家让进办公室。

马红燕是个爽快人,为把自家“种植—饲料—养殖—肥料”循环生产模式说清楚,直接报出了上述几个数据。

“玉米收回来后,秸秆直接喂牛,玉米作为原料烧酒,产生的酒糟再加工成饲料喂牛。牛粪集中回收后,堆沤处理制成有机肥。有机肥还田部分替代化肥,有效降低种植成本。”对循环生产中酒糟变成饲料、牛粪转化为有机肥、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细节,马红燕又专门进行了介绍。

种的是玉米,喂大的是牛,顺便生产了白酒和有机肥。由于每个生产加工环节都有变废为宝、物尽其用的精细操作,这样一个循环下来,马红燕家巧妙地实现了一季三收。

不过,这种循环生产模式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时每一步都不轻松。据马红燕介绍,为了达到昌图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要求,她家专门组建了一个10个人的团队,配备一辆铲车、一辆抓钩机和5台拖拉机,不仅及时处理自家畜禽粪污,还常年免费上门收集周边几个村子的养殖粪污,每年堆沤有机肥2700多吨,还田作业4000多亩。

立足本地的特色资源,扎扎实实地干农业,张艋、马红燕夫妇敢闯敢试,把自家的养牛场做成了业态丰富的循环产业园,不仅降低了种养成本,还为破解养殖污染难题、助力农业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。

链接

如何破解养殖污染难题?近年来,昌图县探索出集中收集、就近处理、就地还田的无害化处理方式,并入选我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首批试点县。

试点政策通过以奖代补支持经营主体提供粪肥收集、处理、运输、施用服务,进而实现粪肥整县就地消纳、就近还田。这一政策要破解的畜禽养殖污染难题,其实也是张艋种养生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堵点,而且解决方案都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。

当支持政策精准命中基层的发展痛点,就能充分释放效能。10月21日举行的2025年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培训会议,不仅选择在昌图县召开,卡娄村还成为现场教学的一个点位。